新闻动态

医话医案 | 刺血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验案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4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累及全身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,多发于中青年,常对称分布,有典型皮损炎性毛囊性丘疹、丘疱疹或小脓疱,周围有红晕,常密集或散在分布,可能有轻微瘙痒。在临床治疗中,西医常选用抗真菌药及外用软膏治疗,如伊曲康唑胶囊和盐酸阿莫罗芬乳膏,虽见效快,但不易根治,常反复发作;中医采用中药内服、外用及针灸等方式治疗,但治疗时间长。刺血疗法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,效果明显。该文介绍刺血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验案1则。

图片

图片

验案举隅患者,男,31岁,2020年12月10日就诊。现病史:患者3年前因情志不畅及饮食不当出现后背局部成片红色丘疹,局部皮肤色素沉着,脊柱左右两侧均有,大椎附近也出现少量丘疹,疹小如细沙,色鲜红,成片分布,丘疹周围皮肤颜色暗红。平时不痒不痛,若患者后背感受寒凉或食用辛辣油腻食物,会有轻微发痒。因当时无严重不适感觉,自认为饮食不当所致,未进行治疗。患者1个月前因连续食用辛辣油腻食物,自觉后背局部痒感剧烈,常用手抓挠,且两肩膀也出现成片红色丘疹,患者自行口服龙胆泻肝丸,症状未见明显改善。刻下症:两侧肩关节周围、大椎附近及后背第7~12胸椎两侧局部均有成片丘疹,疹小如细沙,色鲜红,成片分布,周围皮肤颜色暗红,且粗糙碍手,痒感剧烈,腹部胀满,食欲不振,大便黏腻不通,舌淡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患者既往体健,平素脾胃虚弱,喜热恶凉,大便不畅,或便秘,或便溏。西医诊断:马拉色菌毛囊炎。中医诊断:疖,湿热壅滞证。治法:清利湿热,活血通络。治疗:选取大椎、双侧曲池、双侧商阳、双侧少泽刺血。上述穴位常规消毒,取2.0mm×57mm一次性三棱针点刺数下,然后分别选用合适的玻璃罐吸附大椎和曲池局部,拔出热毒,停留10min后起罐,双侧曲池放出黑紫色血约20mL,大椎处放出暗红色血约50mL,商阳和少泽点刺后挤出几滴暗红色血;采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,嘱患者点刺部位预防感染。首次刺血后,患者自觉痒感消失,全身轻松舒畅。

2020年12月14日二诊:颈肩部丘疹基本完全消退,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开始消退,后背局部还留有部分丘疹,取双侧委中附近异常血管采用三棱针刺血,左侧出血急涌,血色黑紫,直到流出鲜红色血液按压止血,放出黑紫色血约30mL,操作完毕后,患者无任何不适感。

2020年12月21日三诊:丘疹变小,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,患处仅留有局部色素沉着,患者自觉后背部恢复正常,舌淡红,苔白,脉弦,体内湿热渐渐清除,取大椎、双侧曲池、双侧足三里刺血,出血总计约100mL。内服中药自拟方以清热利湿、行气健脾。处方:白术24g,陈皮15g,茯苓15g,枳实15g,厚朴15g,泽泻18g,猪苓12g,豆蔻12g(后下),薏苡仁1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。

2020年12月28日四诊:患者皮肤基本恢复正常,嘱咐其清淡饮食,作息规律。随访半年,未再复发。

图片

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中医认识

马拉色菌毛囊炎属于中医“疖”范畴,符合疖的临床表现,好发于项后发际、背部、臀部,反复发作,缠绵不愈,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,一处将愈,他处续发,或间隔周余、月余再发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。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”指出此类病证由火毒之邪所致,与心关系密切。本病病机主要为素体阳盛,外加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厚腻,内生湿热,壅滞于皮肤产生的丘疹、脓疱。中医认为,火热邪病在气分,火毒邪病在血分,病在气分者为无形之邪,病在血分者为有形之邪。气分证可见烦躁、胸闷等,血分证可见疮疡、丘疹、脓疱等。朱明芳教授提出毛囊炎与湿热密切相关,湿热蕴结于胃肠,水液代谢失常,痰饮内生,凝滞于皮肤形成丘疹。

图片

刺血疗法

刺血疗法的起源刺血疗法是一种传统针刺疗法。《黄帝内经》九针中的锋针就是专为刺血之用,又名三棱针。针灸的基本作用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扶正祛邪。毫针的作用在于调气,三棱针的作用在于调血,二者互相补充,相得益彰。《灵枢·官针》曰:“病在五脏固居者,取以锋针。”表明对于迁延不愈、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疾病,刺血疗法最为合适。《素问·针解》曰:“菀陈则除之者,出恶血也。”《素问·调经论》曰:“视其血络,刺出其血,无令恶血得入于经,以其成疾。”说明痼疾的成因与刺血的作用,可见刺血疗法在诸多疑难杂病方面值得应用推广。

刺血疗法的适应证

刺血疗法的应用病种十分广泛。《儒门事亲》中涉及刺血疗法治疗的相关病证种类丰富,包含内科、外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皮肤科、儿科等病证,并明确指出五官科、外科、急性病证宜首选刺血疗法,火热、风热病证宜刺络放血。如在双侧少商刺血可治疗咽喉肿痛;在项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局部大量刺血,继而在委中排针放血可治疗背、项部顽固性痤、疖;刺十指出血可治疗顽固性疟疾。易水学派认为通过点刺体表腧穴、络脉,可激发经气以调脾胃,强气血,资元气;通过刺出恶血,可以祛邪气、通经络,畅行元气,进而濡养脏腑、四肢,故亦将刺血疗法用于虚证、虚实夹杂证的治疗中,扩大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。

刺血疗法的操作要点

(1)选穴原则对《针灸大成》中刺血疗法选穴原则进行归纳后发现,近部选穴即选取患处及其附近的穴位;远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所在经脉找到远端的反应点;对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性质与症状选取具有相关特殊作用的穴位。此外,还要结合具体部位的血管、神经分布,根据经络循行,寻找病变血管,即充盈增高明显、颜色异常的血管,在相应部位往往可放出暗紫色或黑紫色血,从而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。

(2)刺血方法《黄帝内经》提到“络刺”“赞刺”“豹文刺”3种刺血方法,经过长期传承发展,现刺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。①点刺法:迅速点刺特定穴位,若在末梢部位,可直接点刺,如十二井穴、十宣及耳尖等处。若在皮薄肉处,如印堂、攒竹等,需捏起被针刺处的皮肤肌肉。②散刺法:在病灶周围多点刺放血,刺激性强,面积大,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软组织损伤疾病,如带状疱疹。③叩刺法:所用针具为皮肤针,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均匀且有节奏的叩弹,力度要大,使之出血如珠,该法适用于神经性疾病、皮肤病等。④挑刺:固定皮肤,挑破腧穴或反应点使之出血,或深入皮内,挑断部分纤维组织,消毒并敷上敷料,常用于治疗丹毒、痔疮等。⑤针罐:针刺配合火罐吸拔出血,适用于治疗病灶范围大的疾病,如神经性皮炎。

注意事项

刺血疗法的禁忌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已有详细记载,《灵枢·终始》曰:“新内勿刺,新刺勿内……出行来者,坐而休之,如行十里顷乃刺之。”对于饥饿、疲劳、暴怒、惊恐、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,宜先进食、休息,待心情平静后再施治。在刺血操作过程中,所用针具及其他物品要严格消毒,针刺部位要严格消毒,以防感染。针刺时避开动脉血管,避开高度曲张的静脉和静脉大血管,防止出血过多难以控制。刺血后,患者可能会有面色苍白、疲倦乏力、头晕现象,均属正常情况,可进食有营养的食品。针刺后患者出现血肿,易引起局部酸胀疼痛,影响肢体活动,一般小的血肿机体可自行吸收,较大的血肿可以用温毛巾适当热敷,以促进血液吸收。治疗间隔时间以机体恢复情况决定,但对于急痛症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适当缩短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科达利:拟与伟创电气等共同投资设立苏州依智灵巧驱动科技有限公司
下一篇:没有了